汐止昔日為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所在地。後改稱水返腳,此地名源起與舊名錫口的松山,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民國9年乃取其 潮汐至此而返之意,改名為汐止。
汐止歷史的發展沿革,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明清時期、日據時期、光復後時期。
汐止發展,始於明清時期。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荷蘭人進兵台北,驅西班牙人而有其地。約為今日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原多為原住民所居。清乾隆初葉,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溯河,轉基隆河抵達今日汐止境內,以基隆河為主要的經濟動脈。至乾隆三十年遂發展成為「峰仔峙街」,即為現在的中正路,迄今,汐止人仍習慣以「街仔」來稱呼。
清咸豐十年(1860年)台灣開港後,商人溯淡水河而上,由於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有許多支流深入附近山區,使汐止成為附近山區土產輸出及雜貨輸入的集散地。汐止於清光緒廿年﹙1894年﹚,隸屬基隆廳石碇堡轄區。
1896-1897年,汐止改隸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宣統元年﹙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台北廳水返腳支廳水返腳區。與汐止相關的渡口共有十二個,上行可通往基隆,也可往基隆河下游到台北,汐止也因為交的便利繁華一時。日據後期﹙大正九年,1920年﹚,改台北洲七星郡汐止街管轄。
光復後政府實行新制,於民國34年1月11日成立台北縣政府。民國34年12月,更改為台北縣七星區汐止鎮,36年2月4日裁撤七星區署,併入淡水區。民國39年9月,撤廢淡水區署,改為台北縣汐止鎮。當時,鎮所屬之各里行政區為21里,87年6月改制為汐止市現有46里。
早期汐止以茶葉、農業、煤礦及重工業為主,居民都是黑手或農民居多數。過去,北台灣兩大礦坑在汐止和基隆,而由汐止所出產的煤礦,名稱叫做木蘭煤礦。日據時代,曾經在汐止發展重工業,汐止重工業成立(即今台灣煉鐵廠),汐止住有許多礦工及煉鐵工人。政府開發基隆港後,位在基隆港背後的五堵、汐止,成了最重要的貨櫃集散中心。
近年來由於工商發達,外來人口大量移入,縱貫鐵路穿過,成為基隆往台北的交通要道,加上兩條高速公路在此交會,老市鎮也逐漸轉型,隨著許多大型廠辦興建與大型購物中心進駐,讓汐止成為一個新興的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