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分店 新店分店 中和分店 法拍部 商務中心 

內湖
Nei-Hu
南港
Nankang
北市
Taipei
新店
Sindian
中和
Jhonghe
三重
Sanchong
五股
Wugu
土城
Tucheng
新莊
Sinjhuang
汐止
Sijhih
深坑
Shenkeng


南軟二期
南軟二期
聯絡人:Jessie(0935-033-228)
區域位置:南港區園區街
坪  數:308
現況:詳請電洽;交通:三重路上南湖大橋可通往內湖康寧路;商圈:華......
南軟一期
南軟一期
聯絡人:Jessie(0935-033-228)
區域位置:南港區三重路
坪  數:105~659
現況:詳請電洽;交通:三重路上南湖大橋可通往內湖康寧路;商圈:華......
遠東智慧園區
遠東智慧園區
聯絡人:Jessie(0935-033-228)
區域位置:南港區南港路三段
坪  數:439
現況:空調、隔間、裝潢;交通:連接舊宗路一段,右轉成美橋可進內科......
遠雄國際金融
遠雄國際金融
聯絡人:Jessie(0935-033-228)
區域位置: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
坪  數:73-740
現況:空調 隔間 裝潢;交通:近昆陽捷運站、可上玉成橋至內湖;商......
  

南港區地理簡介

地名由來
  南港位於台北盆地東南邊的基隆河南岸,全區面積二十多平方公里,其地名來源有幾說:
  1.南港的地理位置在汐止老市集北碼頭{北連港(亦為「叭嗹港」,昔日有北港社}的南面,此地又是基隆河支流大坑溪口旁的一個自然港灣,以前港口未淤淺的時候,常有船隻往來,在此停留,因在北港社之南,故地名「南港仔」,後簡稱「南港」。(1,2)
  2.據闕山坑先生表示,光復以前,一般人稱基隆河為「基隆港」,基隆河河水很深,於南港附近有一個港仔,因在基隆港之南,故稱「南港」。
  3.據南港耆老黃王、闕德雨先生表示,現舊庄派出所一帶早期即稱「南港仔」,其範圍很大,包括現在的山豬窟、九如里(昔日為四分里)、中研里、橫科各一部分。後來舊南港火車站一帶由原名三重埔改為南港時,南港仔才改名叫舊庄。
  4.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南港先住民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南港社(台北市文獻會出版的「北台古輿圖集」中的「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北部圖」,即有南港社與北港社隔河相對的地名)
  5.當時台北地區沿基隆河兩岸有許多平埔族聚落,如在南港的北邊為峰仔峙社(今汐止),西邊為麻里即吼社、里族社、塔塔悠社(三者在今松山區)。這些先住民可能沿著基隆河互相來往,故今南港近基隆河處有「番仔埔」(在今大同公寓一帶)地名。據闕山坑先生說,早期南港有一條從番仔埔通往松山的路,是南港最早、最寬的路,即現在的興南街。故南港地名可能也是由番社社名譯音而來。

南港行政區域沿革
根據南港區公所提供,南港行政區域沿革:

(一)清朝
1.康熙──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南港社」(當時為番社)
2.乾隆──福建省台灣府淡水廳「南港仔莊」
3.同治──福建省台灣府淡水廳「南港仔街」
4.光緒──台灣省台北府淡水廳「南港仔莊」

(二)日治時期
1.光緒21年(明治28)──台北縣直轄──南港莊
2.光緒23年(明治30)──台北縣台北辦務署──南港莊
3.光緒25年(明治32)──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南港莊
4.光緒26年(明治33)──台北縣台北辦務署──南港莊
5.光緒27年(明治34)──台北廳錫口支廳──南港莊
6.宣統1年(明治42)──台北廳錫口支廳──南港區
7.民國9年(大正9)──台北州七星郡──內湖莊

(三)光復時期
1.民國35年1月──台北縣七星區內湖鄉
2.民國35年7月──台北縣七星區南港鎮
3.民國36年──台北縣淡水區南港鎮(七星區併入淡水區)
4.民國39年──台北縣南港鎮(此時廢區)
5.民國57年──台北市南港區

南港地理位置
東至:以大坑溪中心線與台灣省汐止鎮為界。
西至:以三張犁截水道至縱貫鐵路與松山區為界,及中坡南、北路接福德街至姆指山山脊與信義區為界。
南至:以福壽(大坪)山山脊與文山區和台灣省深坑鄉石碇鄉為界。
北至:以基隆河中心線與內湖區為界。

  南港位於台北市東陲,面積22.2247平方公里,轄18里,438鄰,33700戶,約111000人口。因地形限制,可發展用地僅有24%,而且鐵路又東西貫穿南港,使本區南北分隔,限制都市的整體發展。尤其以工業發展為主,大小工廠林立,住宅與工業區混合使用,空氣汙染嚴重,環境品質不佳,導致建設落後,人口外流。近來政府正規劃暨辦理多項重大經建工程,例如:世貿第二展覽館、軟體工業園區、捷運南港機場聯合開發、北二高、北宜快速公路、基河快速道路等等,未來發展潛力不可言喻。

南港交通發展史:
  南港的交通在早期是以水運為主,因境內有基隆河、大坑溪、四分溪,可藉由水路與外界來往。漢人來此開發後,為運糧產,漸有山路、田埂小路、牛車路。清末,縱貫鐵路穿過南港,南港向外聯絡漸趨方便。為了將南港南方山區的林業、礦業、茶業的產物方便運輸,興建了輕便道路。輕便道路與鐵路銜接,更造就了南港產業的發達。而隨著時代的漸進、人口的增加,昔日的羊腸小道也漸拓寬,南港的對內、對外交通也日益發達了。

(一)水運
南港北部鄰基隆河處,古地名為「三重埔」,因當地地形是連著幾個小山崙,在現西新里、東新里、南港國小各有一個埔,故名「三重埔」。三重埔靠近基隆河與大坑溪會流的地方,叫「港仔口」(今南港路一段10巷),是三重埔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南港河運的起點。清朝年間因汐止北港碼頭繁華,在其南面此處另闢碼頭,因水深,可避風又可供數十噸帆船停泊,且能帶動南港地區貨物暢流,故在港仔口上岸處建有石板街,兩側的店仔厝因而繁榮成名,據說南港仔地名是由此而取。由此可與汐止、松山互運貨物,將南港的特產運出。而後來的「港仔口路」是在日治時期由當地百姓築的,現南港國小附近尚有一些南港仔舊厝,如南港路一段十巷的一排房子就是以前港仔口的小店仔,如今在這排房子破落的門前,遙想數十年以前,有多少挑夫、船夫、商家在此吆喝、群集,當時的他們那知現在此處的冷清呢!而十巷六號邊就是大坑溪,也是台北市與台北縣的分界,此地有渡船頭。數十年前此地因河水淤淺、縱貫公路、鐵路的發達而日漸沒落。水運也早已停歇。近來為興建「經貿園區」,大坑溪即將改道,「港仔口」這個小小社區也可能會改建而不復存在。
  南港最早的村落多集中於三重埔和東新庄子(東新里、西新里),因這兩個地方靠近港仔口,以前南港的對外交通多靠水運,南港有兩個渡船頭,一為港仔口渡船頭,一為浮圳頭渡船頭(在現南港警察局對面、圓環北邊,地當東新里、東明里交界處)。

(二)牛車路
  早期南港為農業社會,山區有林產,平地種稻,各種農產品多靠著田埂小徑、以人力拖運,或用牛車載貨,故形成一些牛車路。而這些牛車路、田埂小徑部份也是現在南港各種街道的前身。如東南街,根據當地耆老表示,在未建街之前本街是古早的牛車路。

(三)縱貫鐵路
  1.清末:清光緒13~17年在劉銘傳主政之下,興築台北至基隆的鐵道,17年完成且通車。當時松山錫口、汐止水返腳皆設車站,且賣車票,兩地的車票是以「大清台灣郵政局」制錢貳拾文郵票代用,郵票上有龍馬圖紋,中間蓋有「水返腳至錫口洋五點」字樣。
  在初期,南港並未設站,只是在中南街42巷鐵道附近有設上、下車的小型站台,為「簡易站」,日治時期稱「南港乘降場」,此站歸松山火車站兼管。
2.日治時期,由於南港人口眾多,煤礦貨物交易量大,亟須設立火車站,故在中南街往西的方向設立了南港火車站(西元1905年),該車站建於東南街39號,為日式木造建築,民國55年升為二等站。
3.民國75年為擴大火車站的基地,以便因應將來的鐵路地下化,又將東南街上的舊南港火車站遷往現址(南港路一段315號),並取代台北華山貨運站所有業務,成為大編組站。民國76年升為一等站。

4.80年代末為配合南港鐵路地下化,南港車站暨其附近地區7公頃多用地,將規劃為該地區的新地標及中長途之客運轉運中心。(15)
其貨運功能及台北材料廠將轉往七堵調車場。
南港火車站站長呂溪中表示:為配合南港鐵路地下化工程,政府擬先在鐵路的南側近忠孝東路段設置臨時站房,及臨時月台,目前(民90年)正在加緊趕工中。

根據«南港紀要»第一輯(16)書中敘述:南港車站特定區的劃分亦是南港的都市計劃之一,其範圍為南港路以南、忠孝東路以北、及興中路、興華路延伸之20M計劃道路中心所圍之區域為其中心。南港車站將改建為符合台鐵營運、高鐵整備及連接捷運南港線之車站出入口。(捷運將在其附近設站)而南港車站的規劃也為配合鐵路地下化、台北捷運系統、北二高及北宜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設,及南港經貿園區計劃的闢建,將新建七棟建築物:
甲、多目標車站使用大樓(20F)(甲棟)
乙、立體停車場使用大樓(12F)(在車站大樓的西側-乙~1棟)
丙、中長程客運站及立體停車場(6F),(在車站大樓的西側-乙~2棟)
丁、多目標商業大樓(15F),(在車站大樓的東側-丙~1棟)
戊、多目標商業大樓兼綜合糧倉(13F)(丁棟)
己、多目標商業大樓(15F),(在車站大樓的東側-丙~2棟)
庚、地下廣場及商場(地下二層,戊棟──可連通南港車站及捷運BL17車站)



(四)輕便道路
南港的輕便三分鐵道是早期為運送礦產及鄉間、山區居民物資之用。其路線共有四條:
(1).大坑至南港火車站
(2).紅棪林(在研究院路附近,以前種有許多紅淡林植物)至南港火車站
(3).內湖五分坑至南港火車站
(4).信義慈惠堂的松山二坑至松山火車站
此三分鐵道遺址為現今的舊莊街一、二全線(大坑)及研究院路一~四段接中南街至南港火車站(紅棪林),內湖康樂街經五分吊橋(今南湖大橋)接三重路至東南街南港火車站,松山二坑線的遺址為成福路全段至松山境內的火車站。(17)
輕便道路約於三十年前拆除,改為現在的道路,如中南街、研究院路等。

(五)公路
1. 橫貫南港的主軸公路----北基公路為基隆通往台北的道路,興建於日治時期(民國20年代),未建公路以前為一自然隨地形彎曲的道路,在南港地區的路段亦是狹窄彎曲的。日治時因人口眾多,交通流量增加,經多次拓寬(民28年舖設柏油路)(18),形成今天的規模。在南港路一段與三重路交叉附近,路面特別寬廣,據當地人隋滌秋說明:民國39年南港鎮只有一條長街(即南港街)及稍短的中南街、東南街、三重街、此三街與南港路交叉,從空中鳥瞰有如國字「六」字形,實在特殊(19)。
2. 縱貫南港的次要公路----日治時期除了上述的北基路外,尚有一縱貫南港的舊路,即是從舊庄派出所通往基隆河五分渡船頭的羊腸小道。今為舊莊路、研究院路、三重路。光復後皆陸續拓寬,尤其是中研院於民國43年設立後,研究院路也因之成名且不斷拓寬。(20)
3. 忠孝東路----忠孝東路六、七段是在民國60年代由信義區的忠孝東路五段延長的,未來希望通往汐止。(21)
4. 環東大道----民國80年代為因應台市內湖、南港和台北縣汐止等地區快速發展,且解決現有道路的負荷,政府決在此三區沿基隆河一帶興建環東大道,全線西起改建後的麥帥一橋、向北銜接堤頂大道、向東沿南京東路六段、跨越南湖大橋經南港經貿園區至省市界,與北二高南港聯絡線相接,全長6公里。全線採鋼結構單層高架四車道及雙層高架上、下層各設雙車道興築(22)。環東大道一旦通車後,必疏解北市東區的東西向交通。

五.南港產業史
(一)農業
(a) 開墾:
早期南港人民以務農為主,但南港土壤肥沃度不高,故先民(尤其是安溪移民)多由南港南方的深坑越山過來,在南港山區開墾,採樟樹、種地瓜、種菜落地為戶。乾隆年間,有些泉州南安人則在南港平原河岸部份拓墾(23)。當時他們多在基隆河河岸,今南港里、三重里、東新里一帶墾植,地名為『大加吶堡南港三重埔』,譬如闕家於清初開墾東新庄子(今東新里、東明里、新光里),詹家開墾三重埔(三重里、南港里)一帶。另外東新庄子的蘇家、鄭家、後山坡的林家、後山的王家、舊莊的李家、大坑的魏家、中南里的謝家都對地方的開發有貢獻。(24)
(b) 埤圳:
南港以前有三個埤圳:三重埔埤圳從三重埔埤延伸至台肥南港廠一帶。東新庄仔埤圳可灌溉202兵工廠到番仔埔一帶。後山埤圳可灌溉至後山坡店仔一帶。居民即是利用這些埤圳從事農耕(25)。其中新庄子埤圳灌溉的範圍是現在的南港輪胎、台肥員工宿舍、火車站一帶,後山埤傳說鄭成功有一把寶劍在那裡,另有人說鄭氏子孫所保存的寶劍已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博物館收藏了。而三重埤則早已填廢了(26)。

二.茶業
茶葉發展史:下文摘要出自──陳慈玉著 <台北縣茶葉發展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民83

摘要
一.日據以前的台北縣茶葉:
1.野生茶樹(山茶,水沙連茶)多生長於台中、台南、高雄山間海拔600~1200公尺的地帶。
2.嘉慶年間(300年前),柯朝引進閩茶首在鰈魚坑(瑞芳)種植。後延及石碇、深坑、文山、大坪山、南港、八里坌等地。並開始販賣。1830年後,台茶被送往廈門、福州,且要抽稅。
3.1861年,英領事報告台茶發展之可能。1865年英人John Dodd 創立寶順洋行,為外人在台經營茶業的先驅。他將安溪茶種帶來台灣,「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但當時台灣的茶葉,只是粗製茶,必須運至福州或廈門加以精製。1868年,Dodd 在艋舺建精製茶場以後,始免運往福建精製的費用。從此外人資本在台發展。
4.烏龍茶的主要市場是美國,1869年寶順洋行曾以兩艘船運茶至美,此為台茶直接輸往國際之始。外國人在台設立廠行,有寶順、德記、愛利斯等。廈汕商人也來台設茶行,茶工多是安溪人,春至冬返。
  烏龍茶90%銷往美國,皆由淡水的洋行自行烘焙裝箱。後有廈門茶商來台從事包裝工作,英洋行停止包裝工作,直接購買包裝的茶葉輸出。但台茶商人多慕茶利,往往模仿福建茶(1870年代)以粗製、混合茶屑以增加重量,投機取巧,使台茶品質愈劣,與福建茶一樣日漸衰落(1880年代)。
5.台茶多受制於洋行及買辦。故中國商人和台灣本地人亦開始在台設茶行。1880年雖能掌握4/5的貿易,有能力在購買、烘焙、運輸方面與洋行相比,但他們運到廈門後,仍是賣與洋人,無法直接輸往美國。
6.包種茶:
1873年,烏龍茶因出產過剩,外銷不佳,部分洋行停止購買,使台北茶葉堆積如山,有人將此烏龍茶運往福州,王義程改製成包種茶。1881年福建同安吳福元來台經營包種茶,後又有安溪茶商來此。
    包種茶的市場為中國大陸及南洋。不威脅福建茶的西歐市場,洋行也不經營包種茶。
7.劉銘傳(1885~90)為矯正台茶以劣等茶混合外銷的行為,於1889年組織「茶郊永和興」,為台灣茶商公會的起源。
8.交易方式:
茶販購買茶葉後,將此毛茶運至精製茶館精製,再裝入木箱。因與外銷市場無直接航線,故須先運往廈門、汕頭或香港,再由這些地方轉口至新加坡、荷屬東印度、南洋各地銷售。(烏龍茶亦如是,運往美國)此因是台灣的中國茶商多是廈門出身,經營的洋行本部也多在廈門,而且當時台灣並沒有適宜停泊外國輪船的港口。此亦說明清朝時政府並不注意淡水港的建設。
 
二.日據時期的發展
1.20世紀印度、錫蘭紅茶已雄霸東南亞,台灣紅茶的生產主要是供應日本,而日本的綠茶本是出口國(輸美),為避免台灣綠茶打壓日本,日本並不鼓勵台人生產綠茶,反而促使日本三井財閥於1899年在海山、桃園大溪地區生產紅茶,即「日東紅茶」,出口至英、香港、美國。1934年,紅茶與烏龍茶、包種茶三者鼎足而立。後來烏龍茶在美國市場上受到日本綠茶、爪哇紅茶的競爭,逐漸走下坡。1925年包種茶的產量也開始凌駕烏龍茶。但1920年代中國發起拒買日貨運動,1930年新加坡、泰國也出現排斥日貨,台灣包種茶遭受池魚之殃。後來日本發動「大東亞共榮圈」,台灣包種茶又重新登陸。
2.日據時期三井財閥取代清朝的洋行地位,台灣銀行、華南銀行也取代了以前的匯豐銀行、媽振館的位置。台灣茶也直接從淡水出口,不再經由廈門。1915年「台北茶商公會」成立,為清代的「茶郊永和興」的延續。
3.製茶:
A.初製:把採摘的茶芽(茶葉採摘時要在葉下方留下一段茶梗,目的是在茶葉萎凋前防止茶葉失水傷及茶葉)使之醱酵,或不經醱酵便行乾燥,此為毛茶(粗茶、生茶),尚不能飲用。其方法:
(1) 包種茶:曝曬萎凋──室內萎凋──炒茶──揉捻(輕壓-重壓        -輕壓)──分散──乾燥
(2) 烏龍茶:曝曬萎凋──室內萎凋──炒茶──揉捻(輕壓-重壓           -輕壓)──分散──乾燥
(3) 紅茶(印度式):萎凋──揉捻──醱酵──乾燥
* 有些書中說明在茶葉萎凋後,要「作青」(或稱「弄青」),即將茶葉在室內攤平靜置,讓茶青走水約二小時,再行作青(或搖、或碰、或翻)使茶青消水平均,相互磨擦,產生發酵作用,重覆多次。(靜攪重拌)此發酵是製茶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在採茶過程中,茶葉若有斷裂或折損,則在發酵時必無法達到均衡完美。
* 殺青(炒青、蒸青):停止發酵。
* 揉捻:
1.將青茶葉放置於揉捻機中,直接揉捻,稱之「初揉」(粗揉)
2.用布將初揉完成的茶葉加以緊加包裹,置揉捻機中或行手工揉捻,再行重壓揉捻。
* 乾燥:
1.烘茶:高溫(100度以上)
2.焙茶:低溫(100度以下)
烘焙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口感,且可抑制後發酵的持續進行。

    B.再製:
(1) 包種茶:粗茶──篩選──風選──揀茶──乾燥──薰花──乾燥──包裝──販賣(出口)
(2) 烏龍茶:粗茶──篩選──風選──揀茶──乾燥──整形────包裝──販賣(出口)
再製步驟中最重要的是乾燥處理。
日據時期烏龍茶以汐止、文山、三峽,包種茶以南港、文山最優。三井公司的茶廠則製造日本紅茶。

C.機械製茶:紅茶工廠多採用機械製茶,日據時代總督府鼓勵製茶機械化,1918年以借貸方式提供茶廠使用。但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經濟恐慌和爪哇茶的競爭,使台茶消費量減少,日本政府又努力鼓吹機械製茶,並使茶園經營集約化。大型茶廠漸淘汰小型的手工製茶工廠,以前以手工製造粗茶為副業的茶農也漸放棄此副業,而改為專事栽培茶樹、採摘茶葉、供售茶菁給茶廠的專業茶農。但烏龍茶、包種茶仍是機械無法替代的手工製造,故其價格亦高,有其一定的消費階層。

4.茶葉教育:
 早期台灣茶業者的知識和技能不如日本、印度、錫蘭、爪哇,只有烏龍茶和包種茶的品種獨特。但後來美國人的嗜茶喜好改變,烏龍茶在美的銷路漸弱,日本人乃在治台期間訓練茶農,1929年在林口設立「茶業傳習所」,專門傳授茶葉技術,不但免收學費,並給予受訓人員膳宿、旅費、零用錢,學習一年,畢業後分配至各產茶地區從事茶業指導。1932年並派練習生到海外茶產地做田野調查,以改良台茶。故汐止、文山、三峽一帶的烏龍茶在日治時期能脫穎而出。

5.日本除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台發展茶業之外,並於1923年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灣茶共同販賣所」,專事控制茶價、杜絕中介商人操控茶價。另又成立「台灣茶檢查所」規定茶出口前要嚴格檢查。並在海外大作廣告,宣傳台茶,台茶也開始在日本本島登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實施物資管控,在台成立「台灣茶統制會社」,所有輸出茶葉皆由此會社統籌辦理和調配。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茶輸出受影響,茶農亦多人赴戰場,導致茶園乏人管理。

三.光復以後:
1.台灣光復以後,成立「台灣茶葉公司」,重建日人遺留的茶園,並整修製茶工廠。民間亦著手復興工作。此時開始引進外來製茶技術。
台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對手是印度、錫蘭、爪哇,此三國遭世界大戰戰火的摧殘,茶園受影響,台茶在此時成績不錯。加上政府的獎勵、輔導、宣傳,或派業者出國考察、觀摩,台茶開始開拓非洲綠茶市場和南美、中東等新的茶市場。而且茶葉的種植和製造逐漸自台北縣、桃園縣向南、向東延伸。1973年台茶產銷達高峰,此時綠茶占78%(北非市場)。綠茶(龍井、鐵觀音)取代以前的烏龍茶和包種茶。

綠茶:不醱酵,製造法較全醱酵的紅茶、半醱酵的烏龍茶和輕微醱酵的包種茶複雜。在製造過程中著重殺菁工作,目的是保持鮮葉的碧綠不變其質。
其粗製過程分為生葉殺菁(嫩葉採收後,即藉高溫制止氧化酵素,不使嫩葉變質)、揉捻解塊(揉捻後的生葉大都成團塊狀,故要用人工將之分解)、初乾、覆炒、再乾等五個程序。精製過程和紅茶相同,注重揀葉、切斷、篩分。

2.1970年後,紅茶、綠茶的出口量超過包種茶、烏龍茶。1973年政府在三峽、文山地區成立茶葉生產專業區。1975年首次舉辦包種茶比賽和展售會,引導台灣內銷茶的發展。此時紅茶、綠茶為出口的商品,烏龍茶、包種茶則以內銷為主。但到了1980年因台幣升值、茶葉生產和製造的勞力缺乏,工資高漲,台茶漸喪失外銷競爭的能力。此時國人生活品質提高,漸注重飲茶的樂趣,故茶商開始製造適合國人品味的茶葉。各茶區的茶農開始自產自銷,且各有特色。如文山包種茶、石門鐵觀音、木柵鐵觀音、桃園龍泉茶、新竹白毫烏龍茶、南投凍頂茶、竹山金萱、花蓮天鶴茶、新興高山茶。


4.早期茶葉是一種奢侈品,多為外銷。台人只能飲用其他的代用品,如「柚仔茶」,即將烏龍茶裝在摘出果肉的柚子皮裡,經壓縮、蒸熱、乾燥、壓縮等手續,此可保存二、三十年。飲用時以菜刀削成小片加入開水。另有「扒仔茶」,即是將番石榴的葉子晒乾,飲用時將之切成碎片,注入開水。「仙草」飲用時是將草連莖部一起割下,乾燥以後放入冷水煮沸。

南港茶業史

早期來南港墾殖的先民多以務農為主。光緒11年,福建安溪人魏靜時、王水錦見大坑地區適合發展茶葉,遂引進福建安溪包種茶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台灣包種茶發源地。
而包種茶的由來,據「南港誌」記載:日本人井上房邦氏調查報告中指出:包種茶是由福建安溪人王義程創製,他在茶葉製成後,將其運到福州加上香花,再用福建毛邊方紙兩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名及印章,這就是大陸包種茶的由來(27)。
南港茶師魏靜時的後代魏誠表示:日治時,台北農會在大坑{舊庄里,此地是南港茶山,當地人稱大坑茶山,海拔約兩百到三百公尺的小山崙,從高處往下看,整個茶山地形很像畚箕,故又稱畚箕湖。此地雨量適中,山泉甘冽,土壤中含有砂壤,是理想的茶區。日據時代,整個南港茶區面積達六百甲,如今只有十多甲(28)}栳寮設茶葉講習所。民國九年,全省茶葉界人士都集中到南港,舉行包種茶講習會,由王水錦、魏靜時兩人負責傳授,使得南港成為包種茶研製的重鎮。後來南港包種茶傳至文山區,使深坑、石碇、木柵、新店一帶廣植包種茶,形成文山包種茶。不過當時外銷到南洋的包種茶,仍以南港茶葉為主,多打印「南港」的標誌。尤其是泰國政府還特別規定台灣包種茶進口的包裝上要貼上魏靜時茶師的照片才准在泰國販售(29)。
據日治時期「內湖庄庄勢一覽」記載,南港有四間茶葉公司:南港大坑茶葉公司、南港茶葉公司、山豬窟茶葉公司、南港開元茶葉公司(30)。中南街110號的茶行賴全之父賴添即是南港茶葉公司(住址為「七星郡內湖庄南港舊38號 」)的負責人。(31)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制執行經濟封鎖,台灣茶葉無法外銷至南洋。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將製茶機器熔鑄成兵器,並大量開採礦產,台灣茶市場受到阻礙(32)。
光復後,煤礦業較興盛,許多茶農轉而從事礦工,南港包種茶漸趨沒落。此時文山包種茶反而崛起,漸取代南港包種茶,故現已很少人知道南港包種茶才是台灣包種茶的始祖。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茶葉內銷市場蓬勃興起,南港茶農才漸漸重返本業,目前在南港山區已有數十家茶園了。南港茶山現除了包種茶之外,尚有大葉烏龍、鐵觀音、武夷茶、水仙、紅心烏龍等珍貴茶種。另外南港茶山另有一種特產,即桂花,將之薰香即成為桂花茶,日治時期南港也是桂花的主要產地,當時的茶葉均要醺香花,製成「花茶」,故南港茶區到處可看到桂花樹,桂花收購後多賣給大茶商做為花茶原料。(桂花的採收期是每年的秋天)。近年因人工貴,大陸桂花大量進口,南港的桂花園已多荒廢,只剩下金龍茶園旁的桂花林步道可看到少許桂花樹,以及舊莊路二段326號後山的桂花園、和122巷22號潘家後宅的桂花巷。(33)

台北市建設局目前正在南港舊莊興建南港茶葉展示中心。

*南港茶葉人物
(a) 魏靜時:
魏靜時生於清咸豐年間。早年本從事樟腦業,光緒初年因見樟腦加工不易,無利可圖,遂從事茶葉栽培及製造工作。光緒11年(西元1885年),發明包種茶的製作,震驚茶葉界,從此大陸傳統製茶的方法在台灣式微,茶農多改為「南港包種茶」的製茶方式,而漸成為「台灣包種茶」。
日治時日人茶葉調查團調查台灣茶葉,公佈魏靜時的南港包種茶製造法是最好的製茶法,並取名為「南港式包種茶製造法」,鼓勵茶葉界學習。民國5年(大正5年)日本為改進台灣茶葉特選擇南港大坑栳橑(今南港舊莊街2段232巷山坡地)為「包種茶製研究中心」,並聘請魏靜時為「茶製造講師」,專門培訓技術人員及茶農進行台灣茶葉全面性改良及製茶技術統一工作,是台灣第一位以茶農身份製造茶葉的講師,故「南港式製造法」成為今天台灣茶農製茶技術的「母法」。所謂「南港式製造法」,即是在製茶的過程中從茶菁、日光萎凋或熱風萎凋、至室內萎凋或攪拌時,特別注重靜置的過程,要「輕攪重拌」,即將茶葉第一次靜置2~3小時後,手攪拌4次,第二次靜置2小時後,手攪拌8次,第三次靜置2小時後,手攪拌16次,第四次靜置2小時後,手攪拌32次,再靜置1.5小時。這樣經過十幾小時的製造過程,茶的香味才會自然產生,不需像以前製茶時,要特別薰上各種花,如茉莉花、黃枝花、秀英花、玉蘭花、樹蘭花等,才能產生香氣。
民國18年,魏靜時先生去世,享年76歲,日人特頒「白櫻花狀」對此茶師禮敬。(34)

(b)王水錦:
王水錦生於清道光24年。本從事樟腦加工,後見無利可圖,遂改為茶樹栽培及製造工作。光緒11年,王水錦(時年40歲)以傳統武夷茶製造烏龍茶的方式,改良為包種茶,其茶水較紅,甘而熟香,茶名「南港包種茶」。民前二年(西元1910年)日本在平鎮茶葉試驗所(今茶葉改良場前身)公佈王水錦的製茶方法,認為是很好的製茶方法,鼓勵茶界學習。民國五年,日人為其定名為「文山式包種茶製造法」。故王水錦為文山式製茶法的創始人,惜其72歲後眼睛失明,種茶的技術也漸失傳。但後人仍尊稱其為南港包種茶的始祖。(35)

(三) 煤礦
煤礦史:下文摘要出自1.<台北市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民74)2.黃清連著<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民84)
台灣北部煤礦史:
一.1100年前凱達格蘭族曾以煤作為燃料,開採地點是在基隆萬里地方。十三行文化遺址亦出土煤、鐵渣、礦石等,當時人已知煉鐵。但無資料顯示先民如何挖掘、利用煤炭。
二.荷據時期:由<巴達維亞城日記>可看到荷蘭人是利用原住民開採煤炭,且將煤炭運往巴城。
三.明鄭時期:未積極開發煤炭,當時民間多「伐薪燒炭」。
四.清朝:乾隆年間即嚴禁挖煤,有「挖煤者立斃」的禁令。原因是「開挖煤炭,恐傷龍脈」。此後200年間採礦多以私採為主,直到1870年才開放台灣煤禁,並於1874年引進新式採礦設備,又在二年後開辦八斗子官礦,台灣才開始有真正的煤礦事業。但1840年代起,台灣北部的煤礦引起英、美、法的垂涎,因為他們的遠洋船隊必以煤炭做為燃料補給,故他們多參與煤礦的探勘,或企圖奪取已採的煤礦或未採地區的礦權。中法戰爭法軍強攻台灣北部部份原因也是因為要搶奪台灣的煤礦,以供其軍事之用。台灣割日後,日人經營基隆河流域的各個煤礦,台灣企業家亦加入行列。
20世紀初期,開始進入企業經營和機械開採的階段,民國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港、華南、南洋、日本皆感煤炭供應不足,台灣煤礦產量大增,是台煤外銷之始。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日本重工業興盛,需煤孔急,台煤產量增。日人先後成立「台灣炭業組合」、「台灣石炭株式會社」。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將台灣金礦業結束,以其器材、員工、勞力轉為煤、鐵、輕金屬、石油等之採礦、開發與增產之用。但民33年,由於資材與勞力的缺乏,台煤生產減少,且因受盟機轟炸,礦山與工廠遭受破壞者甚多,產銷下降。

五. 光復以後
光復後,政府鼓勵台灣煤業復興,成立「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台煤又開始輸出。民36年成立「台灣省煤礦工業同業公會」,後又改稱「台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又成立「台灣省礦業研究會」,改善礦業的技術、政策。民國40年代台煤產量增加,政府採取管制政策,50年代煤礦產生生產過剩現象,60到70年代的20年間是台煤逐步由盛轉衰的時期。主要原因是石油、進口煤的引進,使得能源供需結構產生變化。(進口煤的引進主要是因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起石油禁運並發生世界能源危機,為了尋求替代能源,國內各廠競相購煤,台灣緊急進口外煤,但國內的煤礦業也開始增產。但1976年鐵路電氣化工程施工,影響鐵路運輸能力,台煤又發生滯銷現象。
1970年代,煤礦業因生產成本(物價、工資)提高,生產量逐年減少。(此時石油稱霸能源市場)。80年代台灣煤業在進口煤與石油的壓力下,已走向冬眠。
1984年6月土城海山煤礦災變、7月瑞芳煤山煤礦災變、12月三峽海山煤礦三度發生災變,共有267人死亡。台灣煤礦業更加瓦解。

六. 煤礦業的未來
1980年世界煤炭研究會議指出:「煤炭可擔當將來能源需求供應之大部份。現今煤炭也已供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煤之可採量浩巨,且為油氣之多倍,故能應付未來需求之增加。」
1959年,煤礦探勘處發表台煤剩餘可採量是2億900萬公噸,經過這些年的挖掘,存量應還有2億。故如上述「煤炭──術接未來能源之橋」,台灣煤可能在公元2000年以後真能被再利用,而基隆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當又再改觀。


* 南港煤田:
南港煤田位於台北的東方。面積約90平方公里,大部份是丘陵地帶,高度約300公尺以下。該煤田以第三紀中新世的沉積岩為主。由老而新有五指山層、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湊合層、南港層、南莊層等。南莊層、石底層、木山層均為含煤地層。南莊層在本煤田分布範圍有限,層薄質劣,不具經濟價值。後二者有開發價值。
光復後,政府新編礦區號數,將台北市及其毗鄰地區的煤礦皆屬於台北煤區南港煤田之內,如松山、景尾、木柵、深坑、石碇、新店等的煤礦。
民國41年台灣肥料公司計劃在台北、基隆之間建立尿素肥料廠,以焦炭氣為原料,建廠計劃中包括附設煉焦廠一所,需用原料煤,因南港有煤礦,遂決定設廠於南港。1954~1955年並有美援煤礦探勘計畫,著手探勘南港煤田。其中較具規模的煤礦有松山的新生煤礦,南港的新坡煤礦、信和煤礦、錦山煤礦、新豐煤礦,內湖的永盛煤礦、大永煤礦、豐田煤礦、聯豐煤礦、五份煤礦、源美煤礦、振豐煤礦、新福煤礦、叭嗹煤礦、聯興煤礦。
民國60年代能源危機,煤礦萎縮。70年代部份煤礦撤收廢礦。

南港煤礦業:
南港的煤礦業起於日治時期,煤礦區大多分佈在大坑、紅棪林、新埤仔、風楠仔、山豬窟、後山坡等處,興盛時煤礦公司共有:大豐里的錦山、金龍、錦英、瑞興煤礦,金龍後改為南大煤礦;麗山里的新豐煤礦,中南里的源豐煤礦,四分里的信和、新太芳、新坡、福源、啟南、錦興煤礦,成福路底山腰的松山煤礦等(36)。
以前中南街有條彎到研究院路,然後分到各礦區的輕便車道。另有一條從松山二坑通到松山火車站的輕便道路,也是以運煤為主。內湖的部份煤礦亦是由內湖五分坑經基隆河、三重埔,然後運到南港火車站,故火車站附近皆是堆滿煤礦的碳場。(37)
南港的煤礦區遺址有研究院路二段102巷山區的源豐煤礦,以前有四、五十戶的工寮,每家還編上「前山○號」的門牌。但後來礦區沒落,只剩下礦坑入口的基座,和散在雜草叢裡的破敗工寮,以及一些煤渣了。另外,在研究院路二段213巷內的新豐煤礦,因屬北部第二高速公路用地,在北二高挖地基時,該煤礦地層被震動而埋入土堆,故其遺跡也遍尋不著了。(38)

(四)磚瓦業
「黑鄉」一詞源自早期南港的磚瓦業。南港的磚瓦業多分佈於南港路三段,近基隆河河畔,此區的磚仔窯煙囪多呈八卦形,故又稱「八卦窯」,由於煙囪林立,常冒黑煙,故早期南港號稱「黑鄉」。
此地磚瓦的泥土除本地所產外,亦來自內湖,一如煤礦業的煤礦,皆從內湖的五分仔經輕便車道路穿過五分吊橋,然後運來這裡。此地出產的磚瓦,品質精良,連當時台灣總督府的花磚皆採用此地的產品呢!據說總督府採用的磚塊,長23.5公分,寬11.8 公分,厚6.2公分,重5.2台斤,規格較大,硬度也較高。民國40年代在八卦窯工作的張春風表示:總統府官員到八卦窯驗收訂製維修用的磚塊時,經常都會拿著一把鐵錘在剛剛出爐的磚塊上,這裡敲敲,那裡打打,測試磚塊燒製的硬度,一旦出現凹痕或裂痕,就會找工頭,質問是怎麼回事,如果整批不行,就得重新燒製一批貨,驗收過得了關才能交貨。(39)
八卦窯燒製的紅磚,硬度特別高的原因,據「黑瓦窯」窯主郭金木(郭先生從日人手中接手經營「黑瓦窯」)研究,發現八卦窯的紅磚原料與一般台灣紅磚無異,只是在黏土灌模以前,八卦窯的黏土必須經過打碎,使土質更細緻,而一般紅磚僅做攪拌,另外,灌模以後,八卦窯有一種軋實機,使模土更加密實,一般紅磚則僅削平而已,故其密度不同。(40)
據說八卦窯是由日本人「後宮」家族來台興建,「後宮」曾是日治時代日本地方著名仕紳,在台北政壇很活躍。其在南港設置的八卦窯共有十八個目,即整座窯包括十八個小窯(俗稱「目」),每一目每天可生產約1800塊紅磚,極盛時期,幾乎承製全台日本官方建造的辦公廳舍。台灣光復後,八卦窯為台灣工礦公司接收,後又交由一位外縣市籍的仕紳經營。
在八卦窯的西邊,有一支圓柱形的大煙囪,比八卦窯要高,此是民國53年建的磚窯的煙囪。這兩座磚窯在民國60年代,因居民反對其排放的黑煙污染環境而相繼封閉。八卦窯因地主一直未出面處分而漸湮沒,附近的台灣磚窯也被工廠取代。(41)

磚窯旁亦有瓦窯,此瓦窯生產的瓦片更是特殊,在日治時稱為「日本瓦」,光復後因其造型、色澤與台灣傳統的瓦片不一樣,故改稱「文化瓦」,因此瓦為黑色,一般人又稱「黑瓦」。專作此瓦的瓦窯稱為「文化窯」、或「黑窯」。南港的瓦窯多鄰近磚窯(南港路三段),日治時期此地有十個黑瓦窯,經營的老板有光城三郎、山野郎、大橋、竹島等人。其廠號有義利瓦廠、錦發窯業工廠、金裕泰磚瓦工廠、松山磚廠等。(42)

(五)工業
      光復後,民國45年,台灣省政府指定南港為工業區,內湖、汐止為附屬工業區。南港之所以被選為工業區,與日治時期南港的開發有關:
    日治時期,日人在南港先後創設兩座大型工廠:
(b) 民國29年建的專製運動鞋、膠鞋及自行車內外胎的「台灣護膜株式會社」(位於今南港路二段),光復後由台灣工礦公司接收,改名為「南港橡膠廠」,仍以製造膠鞋、自行車內外胎及工業用橡膠製品為主。後因公路日趨發達,各種車輛逐漸增加,為了發展業務、適應市場需要,乃開始生產汽車輪胎,於民國48年改組成立「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各種輪胎和鞋類,現為國內最大的輪胎公司。(43)
(c) 民國32年由日人宇坪組所設立的「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位於今南港路二段13號),除生產鐵質瓶蓋外,並採取省軟木樹皮為原料生產軟木栓、軟木片、軟木炭化板。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今公賣局)接管,取名為木栓工廠,47年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瓶蓋工廠」,專門生產公賣局所屬的14家酒廠酒類包裝需要的各種瓶蓋、軟木栓等產品。(44)

四十年代初期南港鐵路、公路的交通已建設完成,自來水廠亦於民國43年建成,解決了長期以來南港居民的飲水問題(45)。外在條件具備後,為繁華地區及提高就業機會,南港居民主動賤賣土地,以便宜的地價吸引工廠來南港投資,一時之間有許多工廠皆選定南港,且為了運輸便利,工廠亦多設於縱貫鐵路沿線一帶,譬如:
1.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南港廠: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本欲在六堵、七堵設廠,但南港人為爭取台肥在此設廠,特在民國41年,將三重埔地區的土地以一坪十多元的便宜價錢賣給台肥。民國40年代政府為謀化學肥料的自給自足,擬興建一新型氮肥工廠。台肥於民國43年在此建廠(台肥六廠),與美國紐約碳氫化合物研究公司簽約建此工廠,是當時美援計劃之一,也是東南亞規模第一的尿素工廠。,民國49年正式成廠,58年更名為「台肥公司南港廠」(南港路一段34號,佔地 37公頃),以生產液氨、尿素為主。該工廠曾多次改建。民國65年改用天然氣製氨計劃,後因中油公司供應天然氣不足,69年停止生產液氨與尿素,改生產各種配方之複合肥料與高級花卉園藝肥料為主。(46)(<南港回顧>p.143~144)

2.啟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港廠:
 啟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港廠是配合政府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為發展煉鋼事業與製造肥料原料,於民國46年設廠,50年建廠完成。本廠主要是生產焦炭,其用途是煉鋼及製造肥料的主要原料,成本低廉,可減輕煉鋼廠、及肥料廠的負擔。副產品有煤氣,可供應大台北瓦斯公司,另有雜酥油、瀝青等。(47)
據當地居民表示,啟業公司主要是生產焦炭,為運輸方便,故在工廠內自設鐵軌,由其自用的火車頭、車廂運載焦炭產品直接運至南港火車站。工廠內有北部地區最大的煙囪,是南港的地標,但因生意興盛,排放的黑煙也從未間斷,使南港終年霧濛濛,居民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好在民國76年政府命令其停業,南港的生活品質稍為好轉。

3.僑泰興麵粉廠:
 僑泰興麵粉廠位於南港路一段263號,是旅泰華僑林國長興設,於民國43年成立。
林國長先生為廣東潮州人,16歲去泰國,向外祖母借錢,開創林長興米炭店,後又開創成興利金行。民國41年來台投資,先後創設僑泰興麵粉廠、泰興利出入口行、寶和漁業公司、中國紙廠、中興戲院、中華體育館、中泰賓館等。(48)
林國長在南港建僑泰興麵粉廠的源由:
民國40年代,南港鎮鎮長闕山坑為勸林先生在南港投資設廠,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他在日治時期聽來的:早年有個日本富豪在他歡度七十歲生日、宴客飲酒作樂時,一時興起,把總管財產的人找來,要問問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產?對方答曰:「五、六萬。」富翁聽後,非常不滿意,懷疑其作帳的能力,對方回答:「這五、六萬是您過去捐給窮人的錢,這些財產的數目是不會變的;至於其它的萬貫家財,以後不論是遇到天災地變或是留給不肖子孫,都難保會一直擁有啊!」
這個故事讓林國長二話不說,當場捐出六萬元鉅款,供建南港國校校舍。並陸續在台灣投資興建上述的工廠、企業。(49)
5. 聯華公司南港麵粉廠:
聯華公司南港麵粉廠成立於民國41年,生產各種駱駝牌、蘿蔔牌麵粉。董事長為苗育秀。(50)

5.百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百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民國43年,主要是配合當時國策,生產各種教育用品,供應內銷,以節省外匯支出。(51)


由於以上工廠多集中於南港,政府遂在民國45年將南港劃為工業區。一時鋼鐵、電子、汽車、機械、資訊工程等各種工廠紛紛擁入南港,使南港成為真正的「工業城」,但也因工廠排出的濃密黑煙,使南港成為「黑鄉」。


近年來南港為力求發展,正著手經營其科技、經濟產業,現已將位於三重里(昔日的三重埔)的啟業化工公司改建為「南港軟體工業園區」,西新里附近亦成立「遠東科學智慧園區」,台肥南港廠(台肥六廠)也將計劃改為「台北第二世貿」。「黑鄉」一詞將成歷史。

六.南港文教概況

(一)南港國小
南港國小的前身是民國3年成立的「錫口分校」。民國7年獨立為南港公學校,光復後改為南港國民學校,後又更名為南港國小(民57年)。
(錫口公學校:日據時,日人看中松山慈祐宮對松山居民的影響力,特於西元1899年在該宮右側廂房從事國語(日語)教學,後改稱錫口公學校。西元1920年改為松山公學校。)
南港國小位於南港路一段38號,左為台肥六廠,右為啟業化工公司,現台肥六廠即將成為南港經貿園區(台北第二世貿)、啟業公司也改為「南港工業軟體園區」,南港國小本被列入經貿園區(聽校方說,此地被規劃為凱悅大飯店),擬遷往他處,但地方人士多盼能原地整建,以方便其子女受教之權益。所以現在仍處於遷校與否的爭議。據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在民國85年的規劃,認為經貿園區設立後,必引進大量的人口,屆時一所國小必不夠,故計劃在園區東南側和西北側各設一所國小。而教育局希望南港國小仍留在原地,新設的國小則設在園區的西北側,但發展局發現如果如此,則此二校的距離只有二百公尺,不符合理想。(52)發展局後來說明將在經貿園區的外圍先蓋好一所小學,十年後再評估南港國小的遷校或廢校問題。(53)
(二)玉成國小:
玉成國小於民國34年為南港國民學校的分校,民35年升格為玉成國民學校,民57年為「台北市玉成國民小學」。
(三)成德國小:
成德國小的前身是民國40年成立的後山坡分校,民46年獨立為成德國民學校,民57年為成德國小。
(四)舊莊國小:
民國44年成立南港鎮國民學校舊莊分校,包括南港國校麗山分班(現已廢校)。民國47年成立台北縣舊莊國民小學,57年改為舊莊國小。
(五)胡適國小:
胡適國小於民國69年創立。
(六)東新國小:
  東新國小於民國80年代成立。
(七)修德國小:
修德國小於民國82年成立。       

(八)南港國中:
南港國中的前身是民國56年成立的台北縣汐止初級中學分部,民國57年改為台北市南港國中。民國87年為配合政府的完全高中政策,改為南港高中。
(九)誠正國中:
誠正國中位於南港富康街1巷24號。於民國66年成立。

(十)成德國中:
成德國中位於南港東新街108巷23號。於民國80年成立。

(十一)南港高工:
南港高工位於興中路29號,成立於民國67年,占地約12公頃。據當地居民表示,此校址本打算作為科技學院,故面積很大,後來台北科技學院選到公館,此校址則作為南港高工的校地。高工臨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其校地可能部份會興建另一所學校。
(十二)中華技術學院:
中華技術學院位於南港研究院路三段245號。民國57年成立,當時校名「中華工專」。民國83年改為「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民國88年升格為「中華技術學院」,為五專、四技、二專、二技學校。

七.南港民間信仰(土地公):
早期南港人民多務農,故有很多土地公廟。現列舉較具有歷史性的:
(一)坤元宮:
南港最早的土地公廟在三重埔,叫「坤元宮」(地址在三重路79巷2弄2之1號),是嘉慶年間建的,後經若干次重修,現已失去原貌,但尚留存一塊木匾,上書「坤元宮」三字,左側刻有「嘉慶丁丑年」,右側刻有「桂月立吉」等字(54)。廟方於民國70年代重建,正殿保留以前古早的石刻土地公神像,神像莊嚴。

(二)新福宮:
南港路二段238巷2號的「新福宮」亦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根據「新福宮重建記」敘述,「東新庄子福德祠原建於舊路口大榕樹下,以石塊砌成,頂蓋石板門,勒有介彌景福,字跡模糊,..於民國49年庚子,由地方信士募資重建,按原地興建祠宇,更名為『新福宮』」,據廟方考證,此石塊為300年前的遺物{55},而此廟立於番仔埔的出入口,與300年前平埔族的信仰亦可能有關。

(三)南港玉成土地公廟:
本廟建於清嘉慶18年,距今近190年,早期是座由五塊石塊建成的小土地公廟,民國71年都市計劃,本廟被列入玉成公園用地內,將要拆除,經地方人士力爭,此石製小土地公廟終可保留,善士林義雄、王昆和等人並發起重建,故現小土地公廟前方的新廟即是民國70年代建的。
本廟有一傳說故事:當地常有人夢見蛇,老一輩的人就會建議去土地公廟拜一拜。原因是以前有一位賣糖果的人在某天撿了一條小蛇,天天餵食糖屑,小蛇漸長大,糖販無力撫養,將之送入山中,但牠在山中危害生靈,捕蛇人常遭斃命,皇帝懸賞除蛇勇士,糖販自知此蛇是其所養,由其收服應該無事,故先測試皇上,要求皇上如其完成此事,皇上當將其王位讓予他。糖販收服此蛇後,皇上果將皇位給他,糖販感知皇上的慈悲心,乃還其位,皇上酬謝其除蛇的功勞,乃封之為「公」,專管土地,故名「土地公」。──此為蛇與此土地公廟的關係。(56)

(四)南港富南宮:
本廟位於研究院路一段112~114號,原廟本在中南里的三重埔埤內,距今約160多年。民國39年陸軍202兵工廠徵收南港三重埔埤內一帶土地作為軍事用地,由於出入受限制,影響宮廟祭典,民國57年取得軍部許可遷移此地。
本廟一樓正殿主神為福德正神。二樓正殿主神為媽祖,左殿敬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神像,此三神像本奉祀於南港橋往基隆河上游約三百公尺隧道邊的南港金山寺,此寺供奉觀音、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地藏王菩薩。清末劉銘傳拓建基隆至台北的縱貫鐵路,此廟位於鐵路基地上,拆除時,將廟宇神佛移至汐止橫科里供奉。民國47年大崙埔興建金山寺,神像皆移奉金山寺。民國57年佛、道分別崇奉,觀音、地藏王神像留祀金山寺,道教的三聖恩主則遷來本宮。
本宮二樓右殿另奉祀保儀大夫(張巡),保儀大夫是除農害之神,南港早期無此神像,每年春節為祈庇佑減少病蟲之災、五穀豐收,皆要到木柵忠順廟刈香迎請保儀大夫金身繞境。後來富南宮重建時,特塑造保儀大夫金身崇奉本宮(57)。

根據南港耆老於民國73年傳述:南港沒有大廟,每年舉辦的迎神賽會、祭神大典的神像多是由景美忠順廟、松山慈祐宮請來的保儀大夫、天上聖母(58)。如今富南宮廟貌堂皇,奉祀媽祖、保儀大夫,每年能自辦祭典大禮了。

八.南港目前的問題與未來發展
(一) 交通問題:
南港近十多年來變化很大,由一農業、工業鄉鎮、逐漸蛻變為現代化商業地區。但南港的交通卻很亂,主要道路南港路、忠孝東路六、七段,經常塞車,交通嚴重受阻。據中國時報84.10.27記者黃慧娟報導:南港交通瓶頸地段為:
1.南港路三段、東新街口:因南港路三段在這裡左轉成美橋可聯通內湖,右轉則可到忠孝東路,故到尖峰時間,此路口常動彈不得。
2.南港路三段、向陽路口:因向陽路可經成功橋,通往內湖。
3.南港路一段、三重路口:此地可經由南湖大橋到內湖。
4.南港路一段、研究院路口:由忠孝東路七段到汐止的車輛必須經過此區。
5.南港區的鐵路平交道有五處,此五處亦是交通瓶頸。
為因應南港都市計劃,打造經貿園區,南港的交通必盡快改善,如將捷運延伸至南港,忠孝東路七段要打通至汐止,大坑溪要加蓋,北二高要上、下皆能通行,北宜快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五股高架拓寬工程、增設東湖交流道工程及周邊快速道路都應在園區開放前完成,才不會造成將來的交通問題。(59)
南港停車位嚴重不足,必須廣設停車場,以解決停車問題。
(二) 聯勤202兵工廠
民國39年政府徵收南港三重埔埤附近廣大土地設立202兵工廠,生產各種砲彈、槍枝。民國85年,軍方擬在該地設置愛國者飛彈基地,引起當地居民許多反彈,因為如在南港設置飛彈基地,在其半徑三公里的地方,如南港、內湖、松山、信義就會被列為管制區,建物的樓層也會被限制高度(不得超過80公尺),而且也危及南港人的安全。(60)
202兵工廠占地極廣,約兩百多公頃,是南港總面積的1/6。有人認為兵工廠占地太廣造成南港發展遲緩,且30年前此地還發生過爆炸,故當地居民多希望兵工廠遷走。民國85.6.8西新里里長表示,南港區大塊面積被列入機關使用,如火車調車場、車庫、兵工廠、垃圾場、好像是「細姨生的囝仔,最壞的都在我們這裡。」(61)有時想想南港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的確是有點像沒人要的棄兒!
由於台北市都市計劃的土地使用區分,此地屬國有財產局,為機關用地,老百姓希望該地列為南港高中用地,(62)中央研究院也有意爭取該地為中研院的第二院址,台灣大學曾表示願以三軍總醫院附近的校地和國有財產局交換(63),可見202兵工廠的土地多麼吸引人。
軍方不顧民間的反對,依照都市計劃法,國防部還是將此用地改為軍事用地,故現(民國90年)該地已闢一區域興建飛彈基地了。

(三) 經貿園區
南港經貿園區位於南港三重里、南港里內,附近地區在日治時代是一片肥沃的農田,民國40年代台肥南港廠、啟業化工在此先後設廠,地方才漸發展成工業重鎮。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工業污染,民國76年市政府強制啟業化工停工,污染情況才漸趨和緩。(64)
民國79年行政院經濟部規畫「南港經貿園區」,其面積共88.37公頃,園區的範圍是──東和北側是基隆河,西側以惠民街與南港高工為鄰,南側為南港路,原來土地使用分區有工業區、農業區和住宅區。區內有台肥南港廠、環保局修車場、資源回收大隊及啟業化工廠。(65)行政院並於81年成立推動小組,正式展開行動,期使南港由重工業區轉型為技術及科技的輕工業區(66)
民國85年編定「南港經貿園區特定專用區」,規劃中包含的重要建設有「軟體工業園區」、「第二世貿中心」、商業娛樂中心、金融中心及購物中心等,面積約88公頃,其規模及生活機能預計將超越信義計畫區,並將主導台灣經貿發展,成為國際性經貿中心及高科技活動的新地標(67)。這項規劃欲使南港成為促進出口經濟的重要窗口,目前信義展覽館的空間有限,在舉辦大型展覽時,現有的三千多個攤位,早已不敷一般國際性展覽普遍提供四千個以上攤位的需求,故需要另設一個貿易中心,以擴大其展覽。而軟體工業園區的設立,亦是欲加速提升本土軟體工業水準,使與我國的電腦硬體產業相輔相成,達到經濟發展的高峰(68)。。也希望未來全區將是國家資訊中心,可提供軟體研發、貿易流通、資訊發展、交通轉運、文化休閒和商業娛樂等功能。並配合中央研究院成立國際經貿及研發中心,以達最高效能(69)。
軟體園區採一、二期分期開發,第一期興建工程於原啟業化工公司廠址,民國88年業已完工啟用,目前進駐的公司有IBM、SONY、BROADCOM、中鋼集團、中華開發、新光集團、關貿網路、東元集團、東森寬頻、台灣證券集保等,第二期預計於民國92年底完工。(70)

南港區於民國40年代被列為工業區後,區內有80%的土地皆是工業用地,當政府將經貿園區設於南港後,許多人皆看好南港未來的發展,可是週邊的區域卻是工業區環繞,發展空間因而受限,故地方居民皆希望南港的都市計劃重新規畫,讓南港有全面繁榮的機會。(71)
民國85年南港對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對南港的規劃未將緊臨大馬路的住宅區畫為商業區表示強烈不滿,當地居民指出:在南港路和三重路口沿線的商家,是南港最熱鬧的地段,在經貿園區特定專用區計劃中,仍維持住宅區使用未劃為商業區,但區內一些偏僻的工廠,卻全劃為商業區,相當不公平,居民說變更為商業區的地方,土地大都是民意代表或財團擁有。而且發展局辦理的更新開發,只允許住三的225%容積率,根本無法產生誘因,讓建商有意願投資進行更新,也造成未來整個景觀可能變成在南港路兩側,一側是南港經貿園區內的數十層高樓大廈,一側則仍是五樓高的老公寓。(72.)
南港居民閻廣琛表示:南港路為南港區主要幹道,但沿街皆是老舊的百年老店,數十年風貌變化不大,通往台北市區的道路兩旁皆是大大小小的工廠,嚴重阻隔了南港的發展,雖然其歷史悠久,但現在連松山、內湖、大直、汐止、新店、永和、中和的建設南港都比不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港被劃為「工業區」。台北繁華的地區多是住商區,像信義重劃區,雖台北市政府、世貿、議會、五星級飯店皆集中在那裡,但一到晚上,就「行人冷落車馬稀」了。..現政府要在南港成立經貿園區,雖然號稱軟體、硬體、文化、娛樂、商住具全,但這些都是日聚晚散的場所,雖有商住大樓,但誰能住得起?一旦經貿園區形成,最得利的反而是汐止、內湖的人們,他們住的是價廉的地區(其地面積大,仍有發展的空間),工作的地點是離家近的南港,而我們南港呢?南港的土地不是被大型的工廠佔用,就是公家的土地,如火車調度場、聯勤總部、202兵工廠、中央研究院,連內湖捷運線的車輛停修機廠也要建在南港!尤其經貿園區占地極廣,政府雖說可繁榮南港,但對南港的都市計劃卻未考慮南港居民,南港在有限的空間裡如何發展?(73)

台北市長馬英九曾將南港軟體園區比喻為「台北市的金雞母」,指示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要在交通、都市計畫、治安、環保等各方面與園區密切配合,以創造生金蛋的好環境(74)。我們期許政府的願景能早日達成,更期許南港的居民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Copyright (C) 遠建不動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本站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