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分店 新店分店 中和分店 法拍部 商務中心 

內湖
Nei-Hu
南港
Nankang
北市
Taipei
新店
Sindian
中和
Jhonghe
三重
Sanchong
五股
Wugu
土城
Tucheng
新莊
Sinjhuang
汐止
Sijhih
深坑
Shenkeng


好彩頭工商大樓(G3)
好彩頭工商大樓(G3)
區域位置:土城區中央路三段
坪  數:57.45
現況:地板、天花板、邊間採光佳、可廠登;
復興街透天(G2)
復興街透天(G2)
區域位置:土城區復興街
坪  數:416
現況:結構體、燈;交通:鄰近環河道路、近特二號快速道路、北二高;
 

土城區地理簡介

  清代土城正好位於淡水河二大支流--大漢溪和新店溪的交會地帶,二百多年前先民剛踏上這片荒野時,這裡只有平埔族擺接社散居其間,於是依平埔語將這個地區名之為「擺接」,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板橋、中和、永和、土城等行政區。
  清代經營台灣以後,雍正元年(1723)正式將土城歸隸於淡水廳、淡水堡隸擺接堡,直到光緒元年(1875)土城才改為淡水廳擺接堡。
土城大規模的拓墾則始於乾隆初年;在拓墾擺接社時常發生漢蕃之爭,漢人為了順利拓地,在今天土城市公所、土城國小的附近,築有「土牆」做為防禦,爾後人口漸聚,「土牆」也由防蕃演變成收糧、維持治安的公務中心;由於「土牆似若城池」乃相約稱之為『土城』。
  而後民國九年(日本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更改地方官制,將第五任總督左久間左馬太時代所設之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州下設市郡、郡下設街、庄,土城市改為台北州海山郡土城庄。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政府光復台灣,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便於推行政令,乃根據我國行政制度,重新釐訂行政區域,日據時代之台北州轄區於光復後劃出台北、基隆二市,改設台北縣,將原州轄之街庄改為鄉鎮,土城市當時原為庄經改過為土城鄉。
  八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因外來人口劇增,紛紛遷入設籍,總人口數超過15萬餘人,加上轄內道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直接使土城呈現一片繁華景象。在諸多客觀因素成熟,符合台灣省正府七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府法四字第七七七一O號令修正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第七條第二款;改為市,土城市自此乃升格為縣轄市。
  土城市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南隅,大漢溪的東岸,東南背山面水;東北隅與中和市交界,越過東南丘陵與新店市毗鄰,南接三峽鎮,西隔大漢溪與樹林鎮相望,西北則接連板橋。
  整體而言,土城市輪廓堪稱完整,且外形近於一斜置的長方形,東部、南部地勢較高,尤以鄰新店之內坡-天上山,標高四二九.七五公尺為全境最高處,漸向西部、北部遞減,丘陵區高度在五○至四○○公尺之間,坡度約為24%,總面積約占全市的62%。土城市之西部、北部為平坦地形,標高自海拔八公尺~一五公尺不等,坡度約為1%,為全市之精華地區,聚落、農業、工業均聚集於此。西側以大漢溪為界,是全市之最低處,標高四公尺,大體而言,農業多集中於土城市之中部;聚落則集中於大漢溪和中正路間,沿主要幹道分布。
  近年來,土城市的人口有顯著的增長,根據1905年日據時代的調查,有10836人,到民國38年增加為14757人,只能算小型的鄉鎮。到了民國70年成長至60398人,75年更突破10萬人。民國82年突破15萬人口,由土城鄉升格為土城市,而現在的土城市人口已經遠超過23萬人。
  影響本區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除自然增加外,非本籍人口的遷入是主要原因。尤其土城市近年來在相關政府單位同心打造下,公共工程及交通建設都陸續完工開闢;北二高貫穿、捷運土城線通車、大型量販店進駐、高科技園區的誕生,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口遷入土城。
  合軍事禁建開放,提升都市發展品質,以利都市整體合理發展,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公共設施用地,改善交通、排水、環境衛生等居住生活品質,並透過訂定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及獎勵措施,強化土地使用功能,達到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的目標。


 
Copyright (C) 遠建不動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本站圖文 ©